【#社會問政】是哪一些公司,在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呢?💡
        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,某方面要感謝台環境的犧牲。1980年代,台灣在美國吸引外資時,以國內沒有什麼環保與勞工法規,可不計環境成本為噱頭,吸引外資。但眼光放遠,唯有做好環境保護,才能永續發展。這便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,考量如社會、人權、勞工、環境保護等公共利益。
        目前,企業社會責任由企業自行為之,欠缺專業人才的參與。未來,我們希望「企業社會責任的評鑑」能由人權、勞工、環保等專業人才進行,讓評鑑結果更客觀可信。也讓消費者與投資者,能在選擇標的時,有更明確的選擇依據,投資更有保障。讓消費者 “You are what you buy.” 的價值,能在資訊公開透明下真正達成。
        此外,這個評鑑將是我們「責任型投資」修法提案的執行依據。靠評鑑結果,我們能確實限制政府的四大基金 (勞保基金、勞退基金、郵政儲金,與公務人員退撫基金 ) 的投資標的,避免政府拿上述基金去投資危害人體健康的菸酒、軍火、賭博、色情等公司 ( 泛稱邪惡產業 ),並限制政府對於嚴重違反人權、勞動權益、環保等情事的企業的投資,進一步落實企業社會責任。